《断舍离》
- Cindy Blog Space
- Feb 15
- 6 min read
Updated: Jun 4
这是一个说不清具体多久的时间线了…… 从看到这本书想阅读并下单 ➡️ 开始读并读完 ➡️ (中间的一系列体验、经历)想以这本书写下一些文字记录 ➡️ 开始行动去写。它在以它舒服的节奏自然地展开
距离阅读完整本书到现在已经过了挺久的,但心中的想法是想以自己当时存下的有触动的片段做一些整理 + 我个人的感想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再回顾那些片段时也许和当时的心境有些不同,结合这段时间的体验和经历产生新的感想/心得。然后想到这篇文章是这段时间/这个阶段的一些想法,也许以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去书写还会有不一样的内容
“脱离心中执念,人生轻盈前进”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 —— “新陈代谢”
以【空间断舍离】的角度切入,引申到生活中其它各个方面【如:人际关系、信息】断舍离:
关于 “生活的新陈代谢”
“找回生命中的平衡”
“恢复生命原本的自由 · 自在”
现象:充斥着空间的杂物 —— “凌乱” / “溢出” / “过剩” / “堆积”
书中提到常见/听到的堆积理由有 “没有使用的必要,但觉得还能用,就先留下来” 。这是一个在 “物质过剩” 时代带着的一种 “物质轴” 思维方式
书中也提到庞大的杂物量带来的 “压迫感” 和 狭窄空间带来的 “阻塞感” 对能量和磁场的停滞以及心情、思维、行动和健康方面的 “负面” 影响
再回顾到这里时,我在那个当下冒出的点是:
(当下)需要吗? 活在当下
堆积背后的心理 —— “物质过剩” 背后的 “心理匮乏”
对于第一点 “当下”,书中有相关的阐述,形容那 “无法放手的三类人” 的类型特点:逃避现实、沉迷过去、担忧未来。书中在后面的章节页也有提到关于 “当下” 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关于一些 “堆积”/ “无法放手” 的原因,我想也许堆积的背后也反映着这个 “物质过剩” 时代下的某种 “心理匮乏”
“物质过剩” 背后的 “心理匮乏”
也许各方面摧毁后的重建、技术经济快速的发展的确使社会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好,但思想层面的提升进度是否与经济物质的发展进程速度、频率同步?
物质是由人使用,而人的思想决定言谈行动,而思想行动可以分为 “意识”、“潜意识” 层面…… 这背后有多少/哪些真的是正向、有益于人生、成长的,有哪些是需要去打破推翻的;有哪些是主动去建立的,有哪些是基因层家族遗传带来的,而这背后也离不开各代人当时生活的大环境背景……
哪怕在一个物质如此丰富的年代,生活水平不错的人群还是会有过多囤积的想法和行为,也许有一部分是那层潜在的 “无安全感” 带来的 “匮乏感”, 再往深一步看就是 “恐惧”
除了时间意识的淡薄,书中也提到了 “无法放手” 带着的是 “对 ‘放手’ 的抵触观念”,而断舍离为人们所接受是因人们 “想要挣脱潜意识中对 ‘放手’ 的抵触感的束缚”。不敢放手也许是一种旧有模式的 “执”,而断舍离在引导如何可以去改变自身思维去 “破执”。文中提到的三种自由:放手、保留、取舍选择
在某些社会观念上可能要东西、买东西 “容易” 而处理东西 “困难”
社会制约
也许人们通过 “进” 、“加”、“得” 试图去填埋内心中的 “匮乏感”,相较于不想失去而回归 “匮乏” 的 “恐惧”;或者觉得前者是 “好”,后者 “不好” ,都反映了人们受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背景等综合方面 conditioning 的影响
书中以不一样的角度和例子解释了那份关于 “进出” “难易” 的差异,但个人共振到的是,无论是想要还是不需要、获得还是放手,重点是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然后开始行动
行动的改变、改变的行动 —— “现在” 的 “我”
观念(“精神上” 的)断舍离
+
杂物(“物质上” 的)断舍离

关于断舍离,书中提到 “物品的断舍离” 与 “观念的断舍离” 需同步 —— 家务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思维方式也逐步更新,形成良性循环。而 “收纳” 的作业则是在完成把物品数量减少到最适量时再进行
对于这部分,书中触动到我的三点:
“自我轴: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是不是我需要的”
这部分的核心是关于 “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建立以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观”
书中提到以 “必要 · 合适 · 愉快” 为标准,“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东西(对 ‘现在’ 的我来说)是 ‘不合适’、‘不愉快’ 的,有意识地进行取舍”
“时间轴: 现在”
书中稍前部分提到的 “无法放手的三类人” 的共同点是 “没有活在 ‘现在’,意识徘徊在过去/未来”
断舍离的另一个重点是关于活在当下
“关联度”
结合前两点,断舍离需要考量物品与自己之间在现在/当下的关联度。而在提到 “关联度” 这点时,欣赏书中这部分提到的: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从 “二元思维” 到 “多元意识”
而 “关联度” 的质量提升 ➡️ “思维” 的质量提升 ➡️ “行动” 的质量提升 ➡️ “结果” 的质量提升
居所(“生命场” 的)断舍离

书中也从另一个角度讨论断舍离,从三种生命角度(“肉体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观察居所 —— 身、心、灵
断舍离通过 “一出一进” 恢复家里的 “流动感”
书中在之后也从个体在断舍离中可收获的心得延伸到和人际关系间的联系(断舍离的 “间”)
主体性、坦诚、平衡
实践断舍离的过程帮助人们 “逐渐形成自己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不要被人们口中的 ‘常识’ 所束缚,从自己独特的 ‘必要 · 合适 · 愉快’ 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 做决定/选择
‘必要 · 合适 · 愉快’ 的视点是以 ‘自我轴’ 为基准的杂物取舍指南进行提炼后的 ‘筛子’ …… 自问自答的时间轴就是 ‘现在’
从时间轴(现在)与重要度轴(自己)两方面考虑问题,掌握了如何保持空间的平衡感与关系度的方法, 把 ‘此时 · 此地 · 自己’ 化为己有”
并完全确信自己可以
“在必要的时刻,获得必要分量的必要的东西”
“在必要的时刻,获得必要分量的必要信息” (信息、社交网络服务(SNS)断舍离)
断舍离为 “坦然和真诚的体现”、“开诚布公”:
“所谓的舍,其实就是直面内心”
“在实践断舍离的过程中,坦然地正视那些有违和感的思维观念,建立以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观非常重要”
达到 “全局眼光” + “细节精度” 的平衡
断舍离为一种 “生活美学”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 “出”,一种以 “出” 为始、通过循环 “出”、“进” 流动实践的生活美学
“先出后进” 、“反复出进” —— 物、事、人:
断舍离理念与新陈代谢的密切联系,书中也提到就如 “呼吸,先呼再吸,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是 ‘结合’ 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行为”
能游刃有余地在生活中实践着断舍离就如呼吸般自然,并且真正的 “知行合一”
以【空间断舍离】的点切入去触碰
“内部自觉自省的意识”
去探索、发现、明白
“真正的 ‘正确答案’ 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参考文献
贾耀平(译)(2019)。《断舍离》(原作者:山下英子 )。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